宁夏,影像的骄傲或力量
2018-09-10 17:21:49
  • 0
  • 0
  • 1

纪录片,“上帝之眼”中的凯歌

代表人物:康健宁

如果要描绘一幅中国纪录片的版图,宁夏绝对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地方,而这种绕不过去,和康建宁有着一定的关系。

如果不是1976年从北京体育学院体操与运动生理学专业毕业后到宁夏大学体育系任教,康建宁和宁夏能有多大关系,或许是另一个答案。1984年选择离开宁夏大学,到宁夏电视台新闻部任编导,在同事、朋友甚至康建宁个人的理解中,那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职业身份置换。然而,对当时仍处于一种苦苦求索状态但却没有看见曙光的中国纪录片界来说,是一道大家都没在意的福音:第二年,康建宁在宁夏电视台新挂的那个“对外宣传部”的牌子注视中,走进那间简陋的办公室,开始了一份尽可能保持冷静的新工作。那是西部正酝酿开发的时刻,冷静对一个电视人、新闻人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定力与品质,对一个纪录片人来说,更是一种应该具备但却很少具备的工作态度。他选择了这种冷静,扛起机子,走向喧嚣之外的贺兰山西侧,选择了腾格里沙漠中的牧民刘泽远的生活场域,选择了冷静的拍摄——他如此解释:“你在拍摄的题材,保持一个冷静的、旁眼相看的一种姿态。但我觉得这种冷眼,应该是在一种基础之上,不是贵族性的。”这种平民化的、直接面对社会,然后跟最基层的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的一种精神,就是他后来倡导的纪录片精神。这种精神,这种对生活场景的选择与靠近,让他执导的纪录片《沙与海》,获得第28届亚广联大会的“亚广联电视奖大奖”和“星光杯”特别奖,它是中国第一部获亚广联大奖的纪录片。

180分钟纪录片《阴阳》的问世,被誉为中国农村题材纪录片中最深刻的一部,让康建宁毫无争议地带上了“中国纪录片之父”的桂冠,著名独立制片人吴文光曾说:“《阴阳》就象一块大石头,谈当代中国纪录片没有人能绕过它。” 《沙与海》反映的沙漠人家生活在宁夏和内蒙古交接地带,《阴阳》的主人公则彻底是宁夏南部山区的。 

1994年任宁夏电视台对外宣传部主任,1999年任宁夏电视台副台长。他是体制内的一个电视人,但单位甚至宁夏的电视圈子里,却很少发现他的身影,经常从单位彻底地消失。不仅他少则数月半载、多则两三年的不见,归来时,往往是一个个让中国纪录片瞪大眼睛的纪录片:《晋商》、《财富与梦想》、《大秦岭》、《陕北启示录》。在这些片子的拍摄过程中,他给宁夏本土带出了一批纪录片的精英力量,和他的合作中,在央视工作的一批宁夏人也开始在中国纪录片展示自己的力量,中央电视台原台长高峰和康建宁联合导演的《闯江湖》,从水、粮食、扶贫、教育、劳动输出等方面,展示了1980年代的宁夏黄土高原的生存状态。

宁夏出生的仁学安, 以总制片人、总编导的身份,和康建宁合作拍摄出了《大国崛起》,以总编导、总撰稿身份,由《大国崛起》的原班人马,请康建宁出任总导演,制作出了《复兴之路》。

曾经在宁夏军区电教馆工作的彭山,后来任职于国防大学,执导的《尘封不住的西夏》、《朔方盐州》等纪录片,也频频亮相于中央电视台。

1976年出生的张堃,现任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节目部《世界听我说》导演。前几年,担任《国宝档案》栏目编导、责编期间,除了执导出具有宁夏本土元素的《解密西夏》外,更是将眼光投向外界,先后有《紫禁城里的门神和福字》《乾清宫里的年夜饭》、《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罐》、《额济纳汉简》、《湖南里耶秦简》、《嘉峪关魏晋墓壁画》、《淮上春秋》等在央视播出。 其所在的《国宝档案》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选为“2012-2013年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优秀栏目”,体现了宁夏70后纪录片人的实力。

进入21世纪,新的宁夏纪录声音继续发出,代表人物无疑是石嘴山出生的范俭,他的代表作是从2015开拍的《摇摇晃晃的人间》》,这之前,他已经有2003年的《反思非典》(入选法国里昂展映),2004的《竞选》,2006的《在城市里跳跃》(参加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2006,牛津-米尔顿凯恩斯纪录片电影节2007,马德里纪录片电影节2007,云之南纪录影像展2007,中国纪录片交流周),2008的《的哥》(入选中国独立影像展十佳纪录片,参加香港亚洲电影节、英国牛津纪录片电影节等多个国内外电影节),2015 年的《吾土》(入围2015釜山电影节;入围2016柏林电影节)等。

同时,由于宁夏良好的纪录片土壤,使不少优秀的纪录片导制片看上了这片沃土,有了近几年来由著名纪录片导演金铁木执导的《神秘的西夏》、《贺兰山》、《揭秘西夏陵》及纪录片《河西走廊》原班创作人马投入摄制的《六盘山》等在央视登陆的大型纪录片。

宁夏记录片的崛起,背后还有一股力量——编剧、撰稿与统稿者。1969年,邓建永跟随母亲来到贺兰山下的大武口小镇(现在石嘴山市),1977年,恢复高考,邓建永以宁夏作文满分的成绩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 大学毕业后,邓建永被分配到河北地质学院任教,被当时的地质矿产部政治部文学创作室吸纳为专业创作员,期间,他完成了和央视合作的第一部4集纪录片《陌生的编年》的撰稿工作。 2001年夏天,央视10频道开播,他应《探索·发现》制片人王新建之邀进入央视,直到去年退休后。陆续完成《似水流年》、《发现大熊猫》、《古文明·新发现:埃及金字塔探密直播》、《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丧钟为谁而鸣: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纪实》、《河西走廊》《六盘山》等记录片的撰稿与策划工作。

宁夏作协主席郭文斌近几年也频频“触电:担任央视大型记录片《记住乡愁》文字统筹。

唐荣尧曾经是报纸记者,先后和康建宁、金铁木等记录片导演合作过,担任《中国回族》、《神秘的西夏》、《揭秘西夏陵》、《古格王朝》、《六盘山》等记录片编剧、撰稿。

借用笔者10多年采访康建宁的那篇文章题目《康建宁的上帝之眼》,纪录片,是上帝给宁夏和这片土地上走出的纪录片人,互相按了一双上帝之眼。

电影,冰层下面的热浪

代表人物:刘苗苗

打开百度,刘苗苗的身份显示为:中国内地女导演、编剧、剪辑师。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刘苗苗从所在的固原一中考进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她给自己的人生和中国电影界交出一份份精彩的答卷:1985年,独立执导的首部电影《远洋轶事》。

1987年执导的剧情电影《马蹄声碎》,入围第11届意大利都灵电影节特别展映。

1992年,由她执导,在固原取景拍摄的电影《杂嘴子》,获得第50届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国会议长金奖。

1993年,作为中国电影第五代群体里最年轻的女导演,她的头上又多了一顶桂冠:中国最年轻的电影厂———宁夏电影制片厂的厂长。

第二年,她为宁夏电影制片厂融资并导演了故事片《家丑》,获得了第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进入21世纪初,她以剪辑师的身份,出现在电影《天下无贼》和《非诚勿扰》中。 从2003年开始,笔者就开始持续跟踪她——此前,她试图将宁夏第一位获鲁迅文学奖的作家石舒清的作品搬上银幕,转换为“作家电影”或“散文电影”。剧本从一稿改到数稿,片名由《寂寞天堂》《汉民干妈》变成了《老家的事情》。从动念拍摄西海固的故事,到不断创作,完成剧本,拿到投资,刘苗苗等待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她曾说:“如果要谈起我的西海固情结,仅仅在西海固的岁月完全可以写一部长卷的自传体小说,就像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写作的《追忆逝水年华》,因为我的家族为什么到这儿,渊源太深了。”

2016年,由王学博执导的、改变自石舒清的同名小说《清水里的刀子》,获得第21届釜山电影节新浪潮大奖,第36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最佳摄影特别奖”和“亚洲电影促进奖”。虽然不是宁夏导演的作品,但它却改编自宁夏作家的作品,取景于宁夏南部山区,有着丰足的宁夏元素与宁夏印记。

刘苗苗说“《清水里的刀子》获奖,有两点让我很欣慰,第一是圆了石舒清的电影梦,第二是我当初对舒清的作品适合电影的判断是正确的 。”其实,这也圆了宁夏的电影梦。它标志着宁夏步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艺术片佳作的领域。

  20世纪中期以来,在中国的艺术创作与文化想象中,少数民族电影或多或少地担负着宣传本民族文化的使命,因而往往与国家社会的宏大历史进程紧密勾连。《清水里的刀子》在叙事手法与影像风格上,更多倾向于马克·柯里所言的“小叙事”,有着一种诗意现实主义的风格。在宏大叙事的边缘地带,静静地展开了对黄土地上回民生死观的探讨;在故事叙述、人物表演、空间构建等方面,也不像我们常见的少数民族电影那样撑着装故事的袋子,而是一直在做减法,突出了一种极简主义式的克制美学,加上影片中诸多空镜头、长镜头的运用,节奏的可以放慢,透露出几分萧瑟冲淡、意境深远的诗意氛围,也为叙事留下了大量的空白点。

影视城,另一种推动力量

代表人物 :张贤亮

2018年6月17日,42集电视剧《灵与肉》在央视八套黄金档开播。这部剧改编自宁夏作家张贤亮的同名小说,张贤亮和“宁夏影视”的记忆,再次被勾起。

历史上,历代政权往宁夏平原安置移民,多是戴罪者或军人戍边者,1955年5月到8月,贺兰县境内通义乡周围先后出现了8次移民,这些从北京来的移民,很快在这里修建了4个村庄,行政级别上,管理他们的是个明显带有那个时代中国特色的机构-----京星农牧场(1961年正式成立),这也是中国的许多文学爱好者从《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小说中,阅读到描写1950年代后期到1960年代宁夏平原农场生活的原型之一。

1955年到来的2025户北京人中,就有后来一度成为宁夏文化名片的著名作家、文化商人张贤亮先生。

和许多著名作家不同是,张贤亮在中国的知名度还有另一个渠道:把贺兰山下一个荒凉和沧桑的废堡,精心打造成中国电影的新摇篮和基地,让荒凉不仅有价,而且具备了另一种历史价值。

1957年7月,陕西省的文学刊物《延河》发表了张贤亮的诗歌《大风歌》,这让他开始了接受“时代的教育”,分别在贺兰县西湖农场和银川市郊的南梁农场劳动改造达20余年。

1961年的冬天,戴着“右派分子”帽子的张贤亮,从宁夏贺兰县的京星农场转入银川附近的南梁农场当工人。他获得了可以去附近镇北堡集市为农场买盐的自由。 “看见这个城堡的时候,它周围是一片荒野,没有任何建筑物,一棵大树都没有。一片荒滩上突然耸立这么两个古堡的废墟,在早上的太阳照耀下,给人的感觉是从地底下生长出来的,给我一种非常大的震撼。”

当著名导演张军钊拍摄电影《一个和八个》时,为了寻找拍摄地来到宁夏,已经是宁夏文联主席的张贤亮带着张军钊和摄影师张艺谋前往镇北堡,使那个废弃的古堡开始了影视基地的角色。1981年,谢晋想将张贤亮的亮小说《灵与肉》改编成电影《牧马人》,前来银川找外景时,张贤亮不假思索又把他们带到了镇北堡。电影《牧马人》一炮走红后,镇北堡也名声大振。张贤亮也从中似乎看到了荒凉无价的前景。

1992年, 张贤亮拿出了自己多年积累的作品版权税做抵押,向银行贷款几百万,在镇北堡兴办起了影视城。随着《红高粱》等影片在国际上获奖,镇北堡也逐渐成了中国电影走出世界的一个标志性地方。如今,走进镇北堡的人们在大门口看到那排已经书写了10多年的“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字样,成了宁夏影视力量的一个见证。

摄制组离开后留下的“遗物”。经过张贤亮的加工宣传,成了影视城的一个的卖点和亮点,巩莉在《红高粱》中用过的绣花鞋、宁静在《一个和八个》中用过的手枪、《大话西游》中的蜘蛛精等都成了影视城吸引游客的元素。

除了镇北堡影视城,1995年,著名导演陈家林在银川黄河边的横城影视城,拍摄了大型历史电视剧《贺兰雪》;而在兵沟影视城,《边城浪子》、《陇中刀客》、《西游记-大话女儿国》、《不负如来不负卿》、《霍去病》等影视作品相继在着了拍摄;在平罗县大水沟,拍摄出了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等等。

宁夏影视,在中国影视的舞台上,展示着自己的力量。

宣传片,城市形象的新动力

代表人物:刘刚

作为一种电视传媒形式和手段,城市形象宣传片近几年来呈现出蓬勃之力,成为一个城市或地域宣传的视觉名片。2016年3月2日,外交部举办首次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开放的中国:从宁夏到世界”为主题的宁夏宣传片,在外交部蓝厅播放的,引起了来自94个国家和5个国际组织的驻华使节和驻华代表的关注,这个宣传片就出自宁夏导演刘刚之手。

刘刚是以成立银川巨芬视觉创意有限公司为标志跨入影视界的,他的创作触角延伸到了和与CCTV-2、CCTV-3、CCTV-5、、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 、 浙江卫视、河北卫视等媒体的合作。2008年,CCTV-2春晚节目包装,;2008年的上海世博会宁夏活动周上的《世博会宁夏宣传片》;2010年,CCTV-3《非常6+1》高清节目包装;2014年,城市形象宣传片《这里是银川》一经播出,当日优酷点击率过万;2015年,米兰世博会宁夏活动周宣传片《看见宁夏》;2016年,第九届中国(银川)花卉博览会倒计时一周年宣传片《花儿绽放新丝路》;2016年,智慧城市峰会央视官方宣传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7年,《2018Here is 银川》先导片;2018年,参与创作2018年平昌冬奥会北京八分钟宣传片《2022,相约在北京》

;近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国家品牌工程中的宁夏大米、中卫硒砂瓜等物产宣传片,皆出自刘刚执掌的巨芬数码公司。尤其是他连续几年制作的《这里是银川》、《Here is 银川》等城市形象宣传片,通过新媒体传播,在银川一些繁华商业圈的播放,成了人们了解银川变化一个窗口。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